10月10日,是國父 中山先生帶領革命在清宣統3年(西元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滿清政府的第九十九年,雖是經歷了十次失敗,但仍舊不放棄的結晶,在歷史上稱為「辛亥革命」;這場革命意義重大,是人民為爭取權利挺身而出獲得勝利的第一次,而這同時也是我們10月10日國慶日的由來。但滿清政府雖瓦解,但之後的袁世凱與督軍團叛變,卻對邁向民主政權造成嚴重的阻礙,對中山先生而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在雙十前夕,我走了一趟 國父在香港的的成長之路與革命思想萌起的一些史蹟之處,巧遇幾位港大教授與學生,對他們來說,現今的香港,是許多香港人心中的「民主倒退」之地,尤其在十月十日即將來臨前,尤其諷刺,心中感慨萬分,因為香港是促成 中山先生革命思想萌起的寶貴之地,也是他一生中求學與成長有想最深之處。

香港島自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中西文化匯聚的貿易港,由於地理上與中國相連,所以在推動革命上擁有很多優點,此外,香港是英國殖民地,受到英國的庇護,並且鄰近華南地區,方便軍火與革命志士的進出。

中山先生曾說,沒有香港就沒有他,就沒有革命,就沒有民主,「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這是 孫中山先生於1923年2月20日重臨香港大學時所憶述的一番話,雖然事過境遷,香港的市容面貌依然活現於他的腦海中。

香港華籍居民眾多,便於招募志士和籌募經費,尤其當時每次革命起義的經費,不少是香港華人募捐得來的,香港的航運發達,可作為革命聯絡中心;開埠初期,香港島以砵甸乍街為界,劃分為中、西區,街道以西的地區為華人生活的商業區及住宅區,因此這地區便成為了當時革命黨人活動的大本營。孫中山在香港讀書期間,對革命思想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在1923年, 中山先生在香港大學發表的演辭清楚指出他的革命思想是從香港得來。 孫中山先生回顧在香港讀書時,經常往返香港與內地,深感在中國建設良好政府的迫切,遂使革命思想愈堅。

事實上, 孫中山先生的一生便與香港緊扣,特別是在辛亥革命成功前,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匯點,拔萃書院、中央書院(皇仁書院)及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成功地孕育了孫先生的劃時代思想。

中山先生於讀書時期,常與好友「陳少白」、「楊鶴齡」、「ㄤ列」(註)於「楊耀記」店內暢談反清革命,「楊耀記」是楊鶴齡的祖店。當時革命尚未興起,人們聽他們的革命言論,是大逆不道,朋友戲稱四人為四大寇。誰知這四大寇,還真的策劃並發動革命!當年四大寇聚首之地位於現今香港中西區「中環」的歌賦街8號,舊時的楊耀記變遷,曾經是永德印務,之後為偉興印刷膠貼,目前待租售。但紀念碑設於歌賦街24號,是一「大牌檔」(路邊攤小吃店),但紀念碑於右方,不易辨認,可惜。〔來和公民記者交流討論:http://wenews.nownews.com/news/24/news_24071.htm〕

孫先生在港結束了求學的階段後,至民國成立前,一直以香港為組黨、招募、策劃 及統籌起義的根據地,特別在香港的港島中西區更留下了不少足印,也因此,香港的港島中西區區議會於1996年樹立了「中山史蹟徑」,沿途與地上都有清楚的紀念碑標示,自此史蹟徑便成為香港市民與外地旅客瞭解、憑弔中山先生革命事蹟的必到之處,來港旅遊時不妨走一趟中山史蹟徑,由中環半山手扶梯直行,沿路有標示指示,史蹟徑沿途會有紅色看板(紀念碑)與有標示[史蹟徑]的欄杆扶手,可清楚辨認,全程45分鐘~2小時不等,可以選擇喜歡之處進行史蹟巡禮。

註:

1、陳少白 (1869-1934)名白,字少白。廣東新會縣人,廣州格致書院(今之嶺南大學)開創時第一期學生,受區鳳墀(孫之漢文教師)賞識而介紹至港認識孫中山。被孫中山勸諭改入醫校,作同學二載,切磋談政,最為要好。2、楊鶴齡 (1868 -1934)為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人,與孫中山同鄉同里,相識最早,家世富厚,性頗不羈。有祖產商店楊耀記在香港歌賦街。孫中山有感在校談論時政不便,鶴齡乃於店內特闢一樓為同志聚談之所。3、尢列 (1865-1936)字少紈,廣東順德縣人,廣州廣雅書院輿圖學堂測繪科學生,自幼好與洪門會黨遊,早年由博濟醫院畢業生族人尤裕堂介紹認識孫中山,是時任職香港華民政務司署文案。

文章來源: NOWnews
arrow
arrow

    金融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