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作者劉芳榮】



上世紀末,企業要在大陸申請上市,走的是「配額制」,有個鄉下老闆雖然想上市,但他既沒關係也沒人脈,根本拿不到上市配額,後來老闆打聽到縣城裏有個老鄉在北京當官,而且還是部隊裏很大很大的大官,東託西託後,硬是在北京見到了這位老鄉,老鄉很仗義,聽到自己人有難,二話不說便拿起毛筆寫了四句話:

「家鄉有人來

股票想上市

我也聽不懂

你們看著辦」

最後簽上自己的大名,便把紙條交給老闆,老闆拿到聖旨喜出望外,連忙回家拿給輔導上市的券商,你猜後來怎麼著?沒錯,這企業還真就上了市。

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從資本市場切入,是掌握大陸經濟變化最直接的方法,但台灣社會對大陸資本市場瞭解甚少,很多台灣的董事長或財務長,甚至根本未將大陸資本市場納入決策選項中,這也許是因為經大陸IPO程序上市的台商不到二十家,對比目前八萬多家大陸台商,比例實在少的可憐;同時,也因為台灣的券商、律師、會計師,過去對於境外上市注意力只放在香港,造成台灣企業就算想多瞭解大陸資本市場,也苦無第一手實務資訊。

上周六(三月三十一日)中國證監會公布了一份有關新股發行改革的徵求意見稿,用了九張A4紙對外強調,今後企業申請大陸上市,證監會不再扮演大政府角色,過去非常強調的企業盈利能力、行業好壞等問題,都將逐步交由市場自行判斷,證監會審核企業上市的重點將轉至資訊揭露和盈利真實性等方面。這種轉變無疑是二○○六年「股權分置」以來,大陸資本市場另一個重大改變。從競爭力角度來看,台商就算不在大陸上市,也須注意大陸競爭對手會不會在大陸上市。

其實離台北股市最近的國際資本市場,既不是紐約、倫敦,也不是東京、香港,而是上海,兩岸資本產生更緊密的往來,就和兩岸直航一樣,都是經濟上必然的結果,但當資本市場成為大陸下一波經濟轉型的重要推手時,我們台灣的位置在哪?

別忘了,台商在大陸屬於外商,我們既沒有老鄉可找,也沒人會幫忙下條子,而且,現在的證監會,你就是找了老鄉也不見得管用,前面不是說了嗎,人家證監會在乎的是你有沒有講實話,和你是不是真的賺錢, 證監會在乎的不是老鄉。

(本文發自上海,作者劉芳榮,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從事律師、會計師、投資銀行業務)

熱門:英國 鬼臉婦 惡魔的屁 黑嘉嘉 慣三 交往禁忌 小遊戲 火鍋 以琳

文章來源: 中時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融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