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記者王信人/台北報導】



大陸稽查跨國公司移轉訂價的力度越來越強,2010年共對176家公司調高所得,補稅26億人民幣(以下同),平均1家1,450萬元,比2009年平均1,250增加16%,而2005年時全部的補稅額還不到5億元,可見成長速度非常快。

安侯建業(KPMG台灣所)昨天舉辦「大陸移轉訂價調查和風險管理」研討會,KPMG畢馬威大陸及香港合夥人池澄表示,大陸查移轉訂價的企業家數比以前少,但是補稅的金額卻越來越高,主要因為核課時間10年,往往一補就是10年的稅,金額因此很高;再者,因為租稅優惠期已經結束,專挑選規模大的公司稽查。

近年來,大陸稅局查移轉訂價強調兩個原則,為其他國家少見:第1.成本節約,稅局主張企業在大陸生產成本低的優勢、包括材料和人力的成本低,因此利潤應該留多一些在大陸。第2.中國市場大,需求大,同樣產品在大陸賣,比在美國賣的價格高,所以產品在中國銷售有超額利潤,故在大陸應繳較多的稅。

如果大陸稅局認為關聯交易在中國賣產品有超額利潤,就會把利潤率提高,例如由3%提高至5%,並補稅。池澄表示,由於大陸稅局無法做出量化標準,幾乎每個移轉訂價的案子都會遇到這個爭議,台商也無法防避。

再者,大陸瞄向「股權轉讓」查稅,將此視為移轉訂價之一,在其他國家很少見,大陸稅局對已出售股票的價格重新估價,補了不少稅,去年福建省有1件案子被補稅1,000多萬元。

大陸台商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製造業,運營功能簡單,但利潤水準相對較低,稅局會質疑故意在避稅,易被調查。由於大陸和台灣之間沒有租稅協定,如果被大陸稅務補稅,在台灣也不能調整,會有潛在雙重課稅的問題。此外,大陸實施反避稅,對「資本弱化」的企業會加強查稅。

池澄並說,一般台商都習慣集中心力在把企業經營好,較少關心稅務法規、稅務問題,一旦被中國稅局查轉讓訂價,一補稅就10年,風險很高,最好應做稅務策略,以降低稅務風險。

文章來源: 中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金融產業報導 的頭像
    金融產業報導

    金融產業報導

    金融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